7月19日
《云南日报》报版“花潮”文学副刊
首次整版推出
纪实反映典型人物传奇的报告文学
《俞锦方:追寻梦中的那片绿》
(作者:王永刚 黄立康 朱海)
全文如下
从太湖之滨的贫寒农家子弟,到百亿规模产业集团的掌舵者;从走村串巷为村民拍照的退伍兵,到扎根彩云之南守护雨林万象的“绿色拓荒者”——俞锦方的人生轨迹,是充满时代烙印的奋斗诗篇,更是“创造精品,实业报国”的嘹亮旋律。他左手锻造“金洲管道”,为国家能源动脉提供钢铁脊梁;右手托起“湄公河旅游”,在滇南大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两条看似迥异的发展路径,交融于其独特的多彩人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功勋人物、中国经济文旅产业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的背后,是其深沉的家国情怀。
展开剩余95%俞锦方董事长个人形象照
一
红黄蓝,是西方三原色;青赤黄白黑,则是中国传统五色。除去黑白两色,无论是红黄蓝,还是青赤黄,三种色彩,异曲同工,浸染着世界,点亮了人间。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清风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色彩为我们呈现了世界的多彩和美好,也装点着芸芸众生的生活日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不仅是中华民族审美艺术、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融入个体生命,成为我们人生历程的底色、基色。
以绿为梦,人生多彩。对于年近七旬的俞锦方而言,白色、红色、绿色,是他生命的原色、岁月的底色。伴随着岁月与人生的流动,俞锦方不断地用他生命原色调和出新色彩,为世间增添一抹抹独特的鲜艳。
俞锦方最初的原色,是一种雪白色。这雪白色赤贫、苦寒,源自他农耕的身世。作为太湖之滨的贫寒农家子弟,俞锦方195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升山公社报本桥大队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谈及如烟往事,童年给年幼的他留下的最深烙印是饥饿与匮乏。这烙印,是一种深深的白,无色无形,却沉的最深、烙得最痛——“自然灾害时期,母亲端碗拿棍去乞讨,才勉强养活我。”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道德经》),陶器中间是空的、白的,正因为这空白,陶器才有了盛物之用。贫寒匮乏的白,成为那个时代人们书写奋斗与希望的纸张。俞锦方的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但他们用敦厚朴实的家风,言传身教为俞锦方童年贫乏的白色注入了流动丰厚的清正之色。这清正的乳白色,如春雨,如江河,润物无声,却充满力量和生机。
作为生产队副组长,俞锦方的父亲会在后半夜风雨交加时,提着马灯、披着蓑衣,疏通田埂,防止秧苗被淹。秋收时节,他总在天亮前默默地将沉重的打谷木桶扛到田间地头,只为不耽误集体抢收。母亲则以慈悲的胸怀维系着乡邻温情。
每个人无法选择出生和家庭,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一张白纸,你要如何涂抹色彩?对于俞锦方来说,他人生的第二重色彩是白色覆盖下的红色浸染。1976年,高中毕业的俞锦方被选拔入伍。经过新兵连严格考验,表现优异的俞锦方被分配到团卫生队学习护理。军装之上,俞锦方穿上了医务人员的白大褂。这一重纯白色,带给人安宁、平和。对医学知识一无所知的他,在医学培训的半年时间里刻苦钻研,又一次将困难转换为“生命的滋养”。他晕血,就用红墨水涂抹手臂模拟“血迹”,克服心理障碍。静脉穿刺难,就在自己手臂上反复练习扎针,最终练就了全卫生队“一针见血”的绝活。
在拥有200张床位的卫生队,俞锦方三班倒连轴转,后半夜常被叫醒,为部队战友和驻地群众救护医治。俞锦方的生命原色,注入了医者仁心的纯白色。在部队那些年,他连续三年荣立三等功,9次嘉奖,并在1977年光荣入党。
俞锦方董事长当兵时期照片
时序推移,人生前行,生命也在不断汇入新色彩,从而调和出新的意义、境界和气象。俞锦方生命的第三重白色,是银白色、蓝白色,金属坚毅,奋斗铿锵。
1980年,俞锦方复员回乡,他用900元复员费购买了嘉陵摩托和海鸥相机,走村串户,流动摄影。摄影,是人与物、光与影的艺术,也是色彩的艺术。每当村民们进入相机视框,按下快门前,俞锦方都会说:“笑一笑。”这是一个动人的过程,为人留下珍贵的影像,将快乐和微笑带给他人。俞锦方待人亲切热忱,免费为老人拍照,军人的韧劲和厚道、经商的诚信和质量,让他赢得口碑。高峰期时,他靠摄影一天能赚500元,这在20世纪80年代年堪称巨款。但曾为军人的责任担当,一直在俞锦方内心回响,激励着他想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微笑。当公社书记邀请他去濒临倒闭的乡办镀锌厂当出纳时,尽管家人反对,他仍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日进斗金的个体生意。
八十年代末湖州金属制品厂召开劳动大赛表彰大会
1983年,镀锌厂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陷入停产危机。年仅26岁的俞锦方临危受命,被推上了厂长的风口浪尖。面对账面不足5000元、人心涣散的烂摊子,没有管理经验的他,只能靠“拼命三郎”的精神硬扛。自此,镀锌的银白色和蓝白色,凝固到了俞锦方生命的底色中。
创业艰难,唯有敢拼。那一时期,俞锦方身兼数职:厂长、供销员、技术员、搬运工……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车胎月补六七次是常态。他“救火队长”的名号由此而来。为攻克产品质量关,他五赴上海,“三顾茅庐”感动技术专家;为争取生存机会,他立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盈利,不许亏损”的军令状。正是凭着这股“把组织的事当自家的事”的拼命精神和对信任的回报,他硬是带领工厂在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盈利三四十万元,奠定了“金洲神话”的雏形。
九十年代末金洲园区大门
此后的金洲,在俞锦方的掌舵下,经历了多次惊险的跳跃。他力排众议,主动与上海自行车辐条厂联营,生产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K字牌辐条,远销欧美、东南亚。他敏锐地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机遇,立志“要么不做管道,要做就做最好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道制造。他主持企业历经三次重大技术改造,使规模、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0年前后,金洲再次腾飞,考察多国,最终引进德国先进的ERW焊管生产线,产品替代进口,一举打破日韩在海底管线领域的垄断。2007年,金洲管道成功上市,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并参与起草石油天然气管道、消防管道等多项国家标准。从濒临倒闭的乡办小厂,到资产近20亿、员工3800人的大型民企集团,金洲管道的崛起,是俞锦方“实业报国”信念最有力的注脚。
湖州金属制品厂生产的K字牌辐条产品图片
二
其实,早在30年前,当进入那个雨林深处的梦幻世界,俞锦方就已经种下了“只此青绿”的绿色之梦了。这梦,源自红色,被红五星照耀。
俞锦方一直忘不了他退伍时的情景:退伍老兵们站在部队的操场上,将领章、帽徽摘下,内心充满着云南五年军旅生涯的不舍。老团长说:“战友们、兄弟们,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幸运的人生,你们经受了部队的历练,你们都是一块铮铮发亮的好铁,用在那里都会闪闪发光!回到家乡后,有没有决心干出一番事业?”
“有!有!有!”这振聋发聩的回答声响彻在营区的上空。
这军旅生涯结尾处的激情呼喊,回应着这批新兵初到云南时乘坐火车的疲惫哐当声。
1975 年底,俞锦方坐上了从公社去到湖州的汽车,随后坐上火车从浙江湖州到云南昆明,开启了5年的军旅生涯。从此,农民俞锦方开始以军人的身姿和品格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不仅仅是一块烧红的铁块,更是一个不断锤打自己的铁匠。军旅的红色不断为俞锦方注入强劲的生命动力,成为他生命的重要原色之一。
奔赴军营的旅程,充满那个年代的艰辛记忆。从湖州坐船换车,再挤上铁皮闷罐火车,9天9夜的漫长颠簸,空气混浊、前路摇晃。车厢内弥漫着新兵们的不安与迷茫。年轻的俞锦方默默取出伴随多年的笛子,悠扬的旋律在狭小的空间流淌开来,抚慰着焦躁的心灵。这小小的举动,引起了接兵首长的注意。到了新兵连俞锦方被任命为副班长,他利用休息时间加练。最终考核,竟在徒手训练中名列第五。
上世纪七十年代俞锦方董事长当兵时期照片
站正,走直,新兵连的第一课,也是军人生涯最重要的一课。四十载商海沉浮,俞锦方带领金洲集团构建起横跨高端制造与绿色旅游的产业版图。他始终将“责任、奉献、爱心”作为企业宗旨,将“百年金洲,报效祖国”奉为企业理念。这份责任与担当,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上,更深深融入企业的血脉。
“没有部队的几年,就没有我的商海四十多年,就没有今天的金洲管道。”红色军旅文化滋养的俞锦方,开始用自己的光热,滋养他人,回馈社会。
中国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国人赋予红色吉祥、幸福、繁荣的涵义,中国红也代表着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内核,激人奋进,传承情怀。源于军旅情怀,金洲集团将拥军优属作为传统。每年选送优秀员工入伍,设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慰问部队和军烈属特别是“海空卫士”王伟的父母,与驻湖部队开展24年军民共建,2002年率先在民企成立人武部,2008年出资1280万元支持拍摄国防教育电视剧《狼烟》,2010年联合开展全国国防教育知识竞赛,2012年捐赠100万元支持新四军历史研究,耗资近300万元建设湖州国防园。
“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俞锦方深刻理解军人的奉献,捐赠2000万元参与设立中国老兵创扶基金,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关爱烈士父母晚年生活。除了承担云南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责任,俞锦方还积极推动企业参与教育扶贫、抗震救灾、新农村建设等事业,多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超6000万元。红色情怀,为企业文化带来了暖色和热情,公司也荣获“中国优秀诚信企业”“浙江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浙江省慈善奖”等称号。
俞锦方董事长工作照
人才为本,厚道传承。俞锦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军人优先录用。集团吸纳退役军人70多人,一半以上担任管理工作。他倡导“工作像军队一样,学习像学校一样,生活像家庭一样”的管理理念,打造坚韧、危机、创新、厚道的企业精神,为人才提供归属感和成长平台。
对于俞锦方来说,军姿,是他一生的站姿。2022年9月,俞锦方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应享受成功者喜悦的俞锦方创业激情不减,沸腾似火,鲜红熠熠。
2022年9月俞锦方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三
世间有多少种绿?
海沫绿、欧碧、松绿、橄榄石绿、梅子青、笋绿、碧山、竹绿、荷叶绿……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山水与人格相结合的意境呈现。退休后,俞锦方一定会去画一画绿色,画出雨林间的一万种绿。以意入画,先胸有成竹,俞锦方心中早已收藏了山河所有的绿意。
2024年俞锦方董事长实地考察老挝项目
作为一个奋斗不息、创造不止的“画者”,俞锦方一直描绘山水雨林和湖草田园图,画板是他的第二故乡云南,“实业”是他的画笔。他所构建的画图中,万类自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俞锦方“笔下”的那些“只此青绿”的精致作品,你一定身临其境过——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中缅第一寨”勐景来、基诺山寨、云南野生动物园、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当这些熟悉的名字掠过你的脑海,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些美好的绿意早已参与了我们的生活,凝成碧玉般的记忆,构建着我们的人生。
2011年建设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
“1994年初次到西双版纳,我是参加全国青年企业家赴老少边穷地区考察团而来的。也许是军人使命的感召,也许是雨林田园美景的吸引,最终让我下定决心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说起30年前涉足西双版纳旅游开发时的契机与初心,俞锦方没有懊悔,只有坚定。如果说金洲管道是俞锦方“实业报国”的钢铁基石,那么在云南的生态旅游版图,则是其“绿色发展,健康人类”情怀的深情绽放。
2024年俞锦方董事长实地考察老挝项目
重返云南首次在考察西双版纳时,俞锦方目睹了令人心痛的景象:一片被州政府划定为森林公园的3万亩原始雨林,因缺乏资金管护,危在旦夕。帮扶爱心与创业热情,点燃了俞锦方心中保护这片绿洲的火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这“燎原”,漫起的并不是火,而是延绵不绝的绿色海洋。
面对西双版纳珍贵的原始森林资源在即将被种植经济林木之际,俞锦方深感忧虑。一个朴素想法跃入脑海:能不能找到一条路,让这片绿水青山既得以保全,又能惠及当地百姓?于是,一个“保护原始森林、爱护野生动物、传承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思路萌发,并成为后来贯穿湄公河旅游所有发展项目核心价值理念。
1995年开始建设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实景图
1995年4月,俞锦方力排众议,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8600万元人民币,以2.5万亩原始雨林为基底,建设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他定下铁律:保持“原生态状态”,开发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现在,作为离景洪城区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占地2.5万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保留了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的完整样貌,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8%,是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但当年的开发过程,异常艰辛。俞锦方与首批4名开拓者带着大米、土豆、棉被和锅,徒步进入无路可循的原始森林。对倒伏的古树,他要求保护好。从前期规划到项目实施时,从铺设每条栈道到荒坡植绿,始终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栈道之上,为树避让;栈道之下,花草生长。
2011年开始建设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景区游览栈道避让式开发
四年披荆斩棘的苦干,迎来1999年5月公园建成开放。当数百只孔雀听从驯养员的哨声,从密林中滑翔而下,掠过金湖,在游客面前悠然觅食时,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美景诞生了。这些孔雀成了公园的标志,也印证了俞锦方保护性开发理念的成功。公园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并成为西双版纳的招牌景点。
原始森林公园的成功,开启了俞锦方在云南构建的雨林田园图。绿色,是西双版纳乃至整个彩云之南的底色,也是俞锦方人生旅程和创业道路上的原色和原力。以绿为底,七彩斑斓。方兴未艾的旅游热,为这片热土带来了生机、温度和“云南的声响”。
1995年开始建设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孔雀放飞
注入绿色中的首先是深灰色和黑色。这抹会移动的色彩来自野象群。2003年接管野象谷后,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科学保护大象栖息地,建立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功救助受重伤的小象“然然”。观测保护小组组长岩罕陆等“丛林卫士”,常年追踪野象,成为野象谷名副其实的守护者。如今,野象谷已成为亚洲象研究与保护的重要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得主。
2005年西双版纳野象谷——救护野象然然
人们的声音和微笑,也让雨林的绿意跃动起来。2003年,勐景来还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傣寨。俞锦方团队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将景区建设与村寨发展联结。恢复保护传统制陶、造纸、酿酒、打铁、纺织等手工艺,让村民在景区展示并销售产品;优先招聘当地村民进入景区工作,占比近一半;20年间先后投入4500余万元,改善了村内道路、绿化等系列设施……2015年,村寨参与旅游开发的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3300元。“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成为云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是文旅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2003年开始复建的西双版纳勐景来
喜欢蓝红黑色的基诺族,他们的太阳鼓也越敲越响。2005年,公司承接濒临倒闭的基诺民俗山寨后,重新投资复建,打造全国唯一的基诺文化主题景区。招用员工70%以上为基诺族,修路、改水、建电网,扶持孤寡老人。2014年,又斥资千万元打造大型实景体验乐舞秀《攸乐攸乐》,深度展现基诺族文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的重要窗口。
2005年接管复建的西双版纳基诺山寨——奶奶传授孙女纺布技艺
2004年开园的云南野生动物园,秉承“三分人工,七分自然”理念,是云南首个山地森林动物园。从最初动物稀少,到如今拥有近万头(只)200多种动物,包括珍稀白虎、南非长颈鹿和国宝大熊猫。园区更是云南省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托管单位,10余年累计救助动物12900多头(只),种类达230余种,投入超千万。它不仅是动物王国,更是保护、救助、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相继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100亲子景点榜、云南省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
2002年开始建设的云南野生动物园
四
“保护性开发”是湄公河旅游贯穿30年的核心标签。在俞锦方看来,生态是底线,其核心内涵是“保护优先,开发为保护赋能”。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就是开发为保护赋能的典范。
2011年开始建设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已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内,97.45%的森林覆盖率不再是抽象数字。森林在此刻不是人群的背景,而是将人身体温柔包裹的生命场域。普洱小熊猫庄园在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内,该酒店依山势而建,采用造型别致的独栋木屋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被网友誉为“从森林里长出来的酒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3年,园区在“中国最后一头犀牛灭绝地”成功引入7头白犀牛,结束了当地长达80年无犀牛的历史,承担起国家重建犀牛种群的重任。公园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首个“世界和平公园”和“中国森林氧吧”、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自然科学体验基地、全国探险旅游精品景区、云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小熊猫庄园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最佳酒店大奖、中国旅游住宿业金光奖、中外酒店白金奖、亲子乐园酒店榜等荣誉。
2014年面世的普洱小熊猫庄园——仿佛是从森林里长出来的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共同的时代使命。“每个景区都要让游客领略自然之美、感受生态之美!”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运营,湄公河旅游都把带动周边村民共富作为重要目标,充分考虑周边乡村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通过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景区建设惠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周边生活着53个村民小组,其中鱼塘村距离景区仅有6公里。公园通过捐资助学、修建水渠、改善交通、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就业创业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更是创新实践了“旅游业+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乡村蝶变的金山银山。为赋能周边村寨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便利,公园还投资27万元兴建蓄水池,安装净化设备,铺设引水入户管网,一改几十户农家祖祖辈辈饮用未经处理的山沟水习惯,彻底解决了他们的饮水安全问题。并投入数万元为村寨实施“亮化+硬化”双提升工程。昔日泥泞的村道变身亮堂的“平安路”,彻底解决了村民雨季泥泞出行的难题。
项目附近村民在景区贩卖柑橘
村民即员工,员工即村民,湄公河旅游始终与周边村寨共融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租用村民不宜耕种的河滩地建成生态体验农庄,租用村民产量不佳的茶山、老旧房舍开设普洱茶体验作坊……通过基于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双赢协奏,努力探索让生态旅游红利真正流入乡村血脉。
在项目中积极吸纳周边乡村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通过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真正的财富蕴藏在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文化之中, 而非短期的索取。”从首个项目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建设起,30年来,俞锦方带领团队在西双版纳、普洱、昆明等地,从金孔雀旅游到湄公河旅游,先后在云南投资创建了十余个绿色生态旅游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和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累计带动当地就业达35000余人次,发放工资超18亿,书写了责任企业与区域群众相依共富的发展答卷。
湄公河旅游始终与周边村寨共融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25年7月,国家林草局绿色中国杂志推出专题报道《对话俞锦方:湄公河旅游30年不断重临的起点》。编者按中的这段话对湄公河旅游及其主帅俞锦方作了一个总体评价:“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有这样一家企业,成立之初就将‘保护性开发’作为企业宗旨,30年的时间跨度内,不管是西双版纳州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景区,还是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等景区建设,始终坚守初心,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让人的足迹尽量不去打扰森林内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从事旅游开发的湄公河旅游不仅保护了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带领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走上致富道路。湄公河旅游30年的发展故事正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案例。”
2011年开始建设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小熊猫带着繁育的熊猫宝宝
绿茵葳蕤,逐梦前行,活色生香。
从成为云南省级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天文爱好者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到入选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经典徒步线路、大众点评必玩榜的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再到荣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先项目、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云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以及放眼共建“一带一路”旅游大市场的谋划思考与未来布局,湄公河旅游30年的接续奋进,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沉浸式体验了如此这般的共识——绿色,已然是世界关注共享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中,充溢诗意的美好满色。
2011年开始建设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森林航拍
责编:保雪菲
发布于:北京市金色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