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爸”“妈” 是最亲昵、最顺口的称呼,仿佛它们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体系里。从传统的 “爹”“娘” 到如今通用的 “爸”“妈”,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演变历程呢?人们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喊 “爹娘”,转而统一叫 “爸妈” 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解答一下!
“爹”和“娘”这两个称呼的历史
“爹” 字的起源较为久远,在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中就有了 “爹,父也” 的记载,彼时 “爹” 字已经作为对父亲的称谓在使用。“娘” 字同样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里,就频繁出现以 “娘” 称呼母亲的情况,如《木兰诗》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后来“爹”“娘” 这两个称呼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大众对父母的标准称谓,并且在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文献典籍中都延续着。
展开剩余70%“爸”和“妈”这两个称呼的历史
“爸”“妈” 这两个称呼也并非现代才出现,因为在古代时候,“爸”“妈” 也曾作为对父母的称谓存在,但在很长时间里,它们并不像 “爹”“娘” 那样普及,只是在某些地区或特定群体中使用。
例如在一些方言口语中,早已有 “爸”“妈” 的称呼,不过其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并未成为全国性的通用称谓。
什么时候统一叫“爸妈”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也为语言文化的变革提供了契机。新政府倡导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冲击。由于“爸”“妈” 这种简洁、亲昵的称呼,相较于 “爹”“娘” 所蕴含的传统等级观念,更符合新时代对家庭关系的定位。
在这一时期,“爸”“妈” 的使用范围也被进一步扩大了,不仅在城市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通过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媒介的传播,逐渐影响到更广大的人群。
1956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统一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在这一背景下,“爸妈”作为标准称呼被广泛推广,逐渐取代了“爹娘”。
后来无论是无论是知识分子家庭,还是普通百姓家庭,“爸”“妈” 也逐渐成为人们对父母的统一称呼。
如今,“爸妈”已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称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普遍使用“爸妈”来称呼自己的父母。这一称呼不仅简洁明了,而且易于发音和记忆,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仍保留着“爹娘”等传统称呼。这些称呼不仅承载着当地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写到最后
从 “爹娘” 到 “爸妈” 的称呼转变,是一个历经数百年、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国家语言政策的推动,共同促使 “爸”“妈” 这两个简洁亲昵的称呼逐渐取代了传统的 “爹娘” 称谓。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河南省金色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