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建筑成就被世人铭记。然而,除了这位建筑巨匠的辉煌成就,你是否对他那位与他并肩走过一生的夫人有所了解?
贝聿铭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贝家代代传承的家业主要集中在医药领域,而近现代则进入了金融行业。尽管家境富足,但贝聿铭从小并没有被惯养成一个富家公子,反而从小展现出温文尔雅和聪慧敏锐的个性。他的母亲,庄莲君,是一位美丽端庄的女性,由于身体较弱,常年需要到山中寺庙养病。为了陪伴母亲,贝聿铭常常随她一起前往寺庙,每次与母亲一起登山时,他都会安静地感受自然的美妙,聆听山间的寂静。这段时光赋予了贝聿铭一个非凡的天赋——对环境和空间的细腻感知,这种能力后来成为他在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展开剩余73%1938年,是贝聿铭人生中的一个关键年份。这一年,他不仅顺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取得了优秀的学术成绩,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自己的挚爱。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遇到过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但没有一个能让他心动。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得知一场中美学术交流活动正在举行,他便去中央火车站接一位来自中国的朋友。当他与朋友碰面时,突然发现身旁站着一位美丽的姑娘,朋友向他介绍,她是即将前往韦尔斯利学院深造的留学生卢爱玲。
初见卢爱玲的那一刻,贝聿铭心中一震,他被她的气质所吸引,主动提出要送她到韦尔斯利学院,但卢爱玲却礼貌地婉拒了。他们的相遇并未就此结束。次日,贝聿铭通过新闻得知,卢爱玲所乘的火车由于恶劣天气在哈特福德车站滞留,他立即驱车前往,在车厢中一节节寻找,最终找到了被困的卢爱玲。看到贝聿铭风尘仆仆的模样,卢爱玲的心中不禁微微动容。
见面后,贝聿铭向她倾诉了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古典建筑课程的失望,并表示他有意转学至哈佛建筑学院。卢爱玲全力支持他的决定,并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从那以后,两人频繁接触,逐渐陷入了爱河。可是,随着上海被日军占领,贝聿铭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一方面是祖国正处在战火中,他渴望回国抗日,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在回国前与卢爱玲完成婚礼,毕竟战争局势无法预测,他不知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回来。
面对贝聿铭的困惑,卢爱玲坚决反对在自己学业未完成时结婚,她认为这不仅会让他分心,反而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她为他分析了当时国内的局势,指出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都被摧毁,国家急需有远见和专业能力的人才去重建。因此,她鼓励贝聿铭暂时不要急于回国,而应专心完成学业,为日后的重建事业积累更多的力量。在卢爱玲的劝说下,贝聿铭最终决定完成学业,继续留在美国。
1942年6月20日,贝聿铭与卢爱玲终于举行了婚礼。此后,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儿子的降生。孩子出生后,卢爱玲放弃了去哈佛深造的机会,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她每日照顾孩子,整理家务,且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当外界对贝聿铭的设计提出批评时,卢爱玲总是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给予他鼓励与信心。
时光荏苒,回望这段经历,贝聿铭深感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娶到了卢爱玲。她不仅是他的爱人,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是他事业的默默支持者。两人的关系,犹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始终如一地支持着彼此的梦想与追求。
发布于:天津市金色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