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的这一仗,打得相当惨烈,也让人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的一个基本逻辑:没有空中优势,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从开战的第一天开始,伊朗空军几乎就宣告“全军覆没”。以色列空军不仅掌握了制空权,甚至在德黑兰上空飞行也变得像是在“散步”。短短三天之内,以色列对数百个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摧毁了伊朗一系列核心军政机构和军事设施。与此同时,伊朗的中程弹道导弹虽有反击,数量也相当庞大,但效果却大打折扣。这场战争鲜明地对比出现代化空军与传统弹道导弹的实力差距,仿佛一场战场教材的现场教学。
让我们先看看以色列这边的表现。从第一波空袭开始,以色列空军就精准地切断了伊朗的防空网。伊朗的防空导弹系统在开战数小时后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以色列战机候机而飞,轻松自由选择目标。这一步步的精准打击,击碎了伊朗日益庞大的军政体系,甚至直捣了德黑兰的核心。
短短24小时内,以色列一口气炸毁了伊朗多个关键政府设施和情报部门办公地。
无论是石油部、内政部,还是革命卫队的情报部门以及德黑兰警察总部等场所,都遭到毁灭性打击。按照塔斯尼通讯社的统计,伊朗在这三天内折损了一批高级军官,革命卫队更是数名准将阵亡,其中不乏航空航天重要负责人。这么多人马没了,伊朗军队的指挥系统能否维持基本运转?这恐怕连伊朗自己都很清楚答案。
展开剩余75%以色列目标明确:削弱伊朗内部控制力,并在军事上尽可能掐断伊朗的“牙齿”。
比如重点打击军政机构,是为削弱伊朗保护首都和国土的能力,同时也在间接为以色列卧底和伊朗反对派的活动开路。而对军工体系特别是雷达生产线的损毁,更是进一步锁死了伊朗反制的选项。说白了,以色列这一轮就是奔着摧毁伊朗的国家功能去的。而事实证明,这一套战法非常见效。
但伊朗也不是软柿子。这十几年的中程弹道导弹储备终于在这一刻全开火了。据统计,三天内伊朗中程弹道导弹齐射的总数达到了600枚。这听着是相当吓人的数字,对以色列确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防御压力。尤其是像伊朗这种强调“以量压制质”的打法,哪怕反导拦截再先进,导弹弹药也总有耗尽的一天。
而以色列这套“全天候拦截”的方案确实是岌岌可危了。一来,弹药库存告急,高密度消耗让现有的防御体系变成了“家底见光”的状态,根据报道,美军萨德反导系统的备用弹药也已经剩不了多少。二来,人力资源也跟不上持续消耗。如果以色列没有更多后备力量,反导战一旦进入瓶颈,其国内城市的安全将更加脆弱。
换句话说,伊朗弹道导弹的连番报复已经打破了战争初期“单向碾压”的局面。
以色列确实占据了空中优势,但伊朗的导弹密集轰击对以色列的长期消耗能力提出了残酷的考验。值得一提的是,美军也陆续派遣宙斯盾舰驰援地中海,试图接手部分反导拦截任务。但现阶段,美国的参与力度尚不明确,特别是如果打击行动进一步升级,会否引发更大的区域化对抗,也是接下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这场战争已经横跨技术、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多重面向。一边是以色列凭借尖端战机成群、强大的情报指挥系统,以及精密制造的作战武器,将伊朗打得无力还手;另一边,伊朗虽然武器更新明显滞后,但凭借规模庞大的弹道导弹间歇性对以色列国土造成威胁。这种“战争逻辑的分叉点”清晰刻画出:现代化空军战争明显优于传统导弹饱和攻击。毕竟,技术的绝对碾压意味着战局能快速且简单地打下来,而光靠人海战术或导弹砸填的方式,依赖持久战耗对手实力,不仅难见成效,还容易自损八百。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里的技术应用,放在国际军售市场上有着极强的“宣传效应”。
以色列对伊朗核心设施的成功打击,再次证明了第四代和第五代隐形战机的重要性。空军的战略进攻性作用在这场战役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同样意味深长。歼-10和歼-35战机作为出口型战机中颇具竞争力的存在,逐渐进入中东国家采购名单,说不定将迎来更多买家的青睐。
与此同时,伊朗的困境也在提醒区域其他国家,现代战争的要素已经进入多维复杂化的阶段。没有强大的空军,没有精密的情报综合能力,仅依靠传统火力打出战术优势已经越来越难了。
不过,目前的局势显然还没有到终局。伊朗正在积极接触土耳其、巴基斯坦、沙特等周边国家,试图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外援资源。尤其是在反导压力逐渐压垮以色列的节奏下,中东地缘政治随时可能被撬动得更加复杂。
未来的战局焦点,很可能落在伊朗核设施问题上。
如果美军直接介入,B-2战略轰炸机出动对伊朗疏散隐蔽的地下核设施进行打击,那将成为进一步升级的导火索。相比之下,以色列能否撑到下一阶段完全取决于其反导体系的能耗程度。
战争没有赢家,但这场战斗已经给全球地缘政治留下一道深刻的烙印。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金色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