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凌晨1时35分,神舟二十号乘组再次完成一次高难度太空作业——第四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在空间站机械臂的托举下,于漆黑的宇宙背景中完成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与舱外巡检,历时约6小时后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空间站建设以来,首次由两名第三批航天员共同执行舱外任务,也标志着神舟二十号乘组成为我国执行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团队之一。
更引人关注的是,这次任务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作业效率也明显提升。相比前三次平均6.5小时的出舱时长,本次任务缩短了近半小时。这背后并非航天员体能或操作速度的突变,而是一次关键的技术优化——机械臂路径设计与适配器使用的突破性调整。
以往中国空间站的出舱任务,主要依赖问天实验舱外的机械臂适配器作为航天员运输的“起点”和“支点”。机械臂通过固定在该适配器上,将航天员运送至作业区域。这种模式虽已成熟,但灵活性受限,尤其当任务集中在某一特定舱段时,机械臂需频繁调整姿态,路径迂回,耗费时间与能源。
此次任务首次启用了天和核心舱的机械臂适配器,并在前期安装了自动脚限位器,为机械臂提供了新的锚点。这意味着机械臂可以从空间站的另一侧发起作业,路径选择更加自由。更重要的是,本次防护板安装位置相对集中,科研团队据此设计了一条“直达式”优化路径,减少了机械臂的无效移动和姿态转换。
这一变化看似微小,实则意义深远。就像城市交通中新增一条快速通道,避免了绕行拥堵。地面仿真显示,新路径使机械臂运行时间减少约15%,定位精度提高,航天员在每个作业点的准备时间也相应缩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李志海表示:“路径优化后,出舱作业效率更高,能节约更多时间。”这正是效率提升的核心所在。
效率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安全与任务的可持续性。太空出舱是空间站运营中最危险的环节之一,每多一分钟暴露在真空、辐射和微流星环境中,风险就成倍增加。缩短作业时间,意味着降低风险窗口。同时,高效的作业模式让航天员有更多精力应对突发状况,也减轻了舱内支持人员的协同压力。
此次由陈中瑞、王杰两位第三批航天员担纲主力,也释放出中国航天员梯队建设成熟的信号。他们并非“新手上路”,而是经过前三次出舱的磨砺,已具备独立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仲伟巍指出,两人在前期任务中表现稳定,此次配合默契,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队伍正从“老带新”向“新能挑大梁” transition。
展望未来,这种“适配器+路径优化”的模式有望成为常态。随着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舱外设备维护、科学载荷部署等任务将更加频繁。高效的出舱作业能力,是保障空间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此次成功为后续任务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也为更复杂的在轨建造与维修任务打下基础。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驻留太空超150天,完成了4次出舱、两次货运飞船对接等重大操作。他们在太空中迎接国庆与中秋的到来,也用一次次精准的作业,诠释着中国航天的稳健步伐。正如航天员陈冬所说:“虽未出舱,但一点也不轻松。”天地协同、环环相扣,正是这看不见的系统合力,托举着中国空间站稳步前行。
下一次出舱或许不会太远,而每一次出舱,都不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向着更高效、更安全、更自主的太空作业体系迈进一步。中国航天,正在把复杂的技术挑战,变成日常的从容应对。
金色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